导读:海外投资青睐"东南亚"专家分析其投资新热点
外资眼中的“新宠”
4月底,普华永道发布《2015年和2016年第一季度中国大陆企业海外并购市场回顾与前瞻》,报告称欧洲和美国等成熟市场仍然是中国大陆企业海外并购的重要目的地,同时中国企业也越来越关注亚洲机会。其中,2015年中国大陆企业对亚洲其他国家的并购数量达到93宗,同比增长63%。同月中旬,史密夫斐尔律师事务所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受访的大型中国企业中,接近一半的企业把东南亚视为未来三年的首选投资目的地。
“其实不只是中国企业,其他地区的企业也很看好东南亚的投资环境”,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国际经济关系研究室主任、研究员赵江林告诉《经济》记者。
在她看来,随着我国成为净资本流出国,国内企业在国际资本市场上表现一直比较活跃,其中对欧美和东南亚的投资热情显示出不同特点。
“去年和今年第一季度,中国企业的并购行为更多发生在欧美发达国家,因为这些地区的一些国家经济疲软因而优质资产估值偏低,中国企业有获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需要。而我们对东南亚的投资情绪也发生了不少变化。”
从前,中国企业向东南亚11国投资,主要是看中当地的资源和能源,石油、锡矿、天然气和橡胶、油棕、椰子等。如今,更多中国企业是带着品牌去开拓市场的。“他们开始关注市场份额问题,不再只盯紧资源,更希望自己的品牌打入东南亚市场”,赵江林这样说。
而近期阿里巴巴在东南亚的收购案可以作为上述观点的很好佐证。
4月12日,阿里巴巴宣布获得东南亚电商Lazada的控股权,耗资10亿美元。据悉,东南亚地区拥有6亿人口,零售空间巨大,尤其三四线城市与农村区域缺少大型购物中心,亟需电子商务解决购物问题。而Lazada在近些年对东南亚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了大量投资,推动了整个东南亚电商生态系统的发展。外界普遍认为,阿里巴巴丰富的经验和强大的生态链不仅能够拓展企业实力,还能为东南亚的电商发展带来高速发展。
当然也有声音质疑,以东南亚目前的设施建设是否能够承载电商或者快速投资发展带来的压力呢?毕竟,东南亚道路和港口建设距离完善尚远,运输成本较高,而该地区11个国家的网络普及率也对电商发展形成阻碍:研究显示,东南亚互联网渗透率只有33%,仅优于非洲和南亚。
“恰恰是因为这种缺失,让一些国际企业看到更多机会。对于一个发展充分的国家,投资点并不好寻找,但东南亚刚好相反,11个国家能提供的商业机会不可小觑”,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主任王勤教授面对《经济》记者的提问这样回答。
发展中的无限潜力
以信息服务为例,智能手机标志着互联网已经从个人电脑发展至移动端。对于老牌工业国家,或许网络发展从技术研发到实践再到广泛应用需要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但发展中国家则不同。“当技术从一个地区复制、转移到另一个地区,这种发展速度可以快到难以想象。就算有些行业需要大量资金,但大投资可以带来大回报”,王勤这样说。
他指出,在互联网已经成为基础设施的今天,东南亚市场的吸引力变得更强。从互联网这个节点延展,上游是发电、网络、基站,下游有科技研发和制造业,此外建设公司还需要土地,也会从行政角度为政府带来收入。
当然,任何企业开展海外投资,其核心要素都难以抛开环境与成本。而在王勤看来,这两个领域都是该地区显示魅力的方面。
整体看,自从世界经济危机过后,东南亚开始从经济上脱离对欧美国家的依靠,经济内生动力十足。尽管近些年来,世界经济增长乏力,但该地区却显示出令人刮目相看的增长实力。世界银行更是在今年早些时候表示,该地区的经济增长有利于提升整个亚洲经济的实力。根据各国官方预测,2016年印度尼西亚GDP预计增长5.2%-5.6%,马来西亚为4%-5%,菲律宾为7%,新加坡为1%-3%,泰国为3.5%-4%,越南为6.7%。东南亚依赖大宗商品的国家经济增长在减速,却也促使其向内生动力看齐,而经济合作暨发展组织(简称OECD)预估此地区2015年至2019年平均年增长率可接近6%。
微观上,这些国家为了吸引海外资金,通过税收政策、措施甚至国际条约营造友好投资环境。比如,越南制定了外国投资法、外国投资法实施细则、进出口税法等,对进入一些政府特别鼓励投资的项目或者鼓励投资的地区的企业给予4年免缴所得税及4年后减半征税的优惠。而缅甸联邦法及该国商业税法则废除仅由本地企业享受的限制,允许外资企业享受产品生产及销售的2%商业税率政策。
“近两年,东南亚对外资的吸引可以与中国、美国和德国相提并论,2013年和2014年吸引外资规模均超过中国,而2015年这一数据也超过1000亿美元”,王勤告诉《经济》记者。
上述情势对东南亚国家而言可谓“东风”之于“草船”。众所周知,东盟共同体于2015年12月31日宣布成立,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经济一体化。东盟国家计划通过一系列方式逐步增加相互之间的经济联系,降低关税,允许劳动力、服务、资本在区域内享有更多自由流动的可能。“尽管东帝汶只是东盟观察国,但东盟的发展几乎等同于东南亚的发展,而发展是需要资金的。”
提升产业链布局
实际上,不管是东盟经济一体化还是东南亚投资,指向的都是资金问题,不少分析人士甚至将资金作为最重要的环节。而在王勤看来,资金对东南亚的意义并不仅局限于解决发展建设问题。
“东盟经济共同体想要得到长足进步,细化产品分工是必须的。目前,在全球产业链布局中,尽管该地区国家处于上升阶段,但他们的位置还比较低,有些国家甚至是很低的。外来投资加上自身努力,会对前述问题产生巨大帮助。”
东南亚11国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经济规模和产业能力、国际竞争力也不在一条水平线上。据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南亚东南亚研究所副所长张学刚对《经济》记者分析,这些国家可以分为3类。
第一类是发达国家,比如新加坡和文莱,人均GDP已高达4万至6万美元,产品竞争力强,资本市场发展充分。但是这些国家不仅内部劳动力成本上升,国内市场也比较狭窄。因此,它们在金融、智能电信、生物制药方向的发展更有前景。
第二类是中间体,属于发展中国家,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越南。这些国家的产业链比较落后,缺乏成套的工业生产体系,国际竞争力较低,不管是在全球产业链上还是单纯的国际产品市场上都处于弱势。“它们主要是其他国家初级产品和原材料的出口国,产业结构简单,从海外进口来的原材料简单加工后再出口,服务业也不完善”。
第三类是发展程度非常低的欠发达国家,比如缅甸、老挝,除了出口农产品几乎没有其他选择,制造业非常低端。
“其实除了第一类,其余东南亚国家都对基础设施建设有比较强烈的需求,其他高端产业就更不必说”,张学刚这样对《经济》记者分析。而海外资金的进入、外企到当地投资建厂的行为自然可以丰富该国产业分布,帮助他们实现附加值高的产品生产,改善当地就业形势,为更好地输入欧美市场做准备。
预期中的前景十分令人兴奋。新加坡本地媒体在2015年年底报道,表示东盟今后的经济增长率有望提升至7%左右,比OECD给出的数据还要积极。马来西亚媒体则认为东盟经济圈的GDP到2020年时会增加一倍,更有可能在2030年时成为全球第四大经济体。
“这种可能不是没有,尤其作为中国‘一带一路’沿线的重要国家,近水楼台先得月,东南亚国家很容易承接中国输出的产能”,张学刚说。
以消费者需求为核心
即便如此,风险预测和对投资地政策的了解也是必须的。
英国欧华律师事务所驻北京代表处资深顾问、税务服务负责人李小仑公开表示,中国企业在谋划全球布局、开展境外投资时,通常需要首先根据其投资目的、投资规模、行业等因素选择合适的东道国。
而根据上述律师事务所调查了解,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通过并购或绿地投资等方式在东南亚水电、农业、房地产、基础设施、电子科技等领域进行投资,而这些领域非常需要企业充分了解投资东道国的税务环境,其先行税务筹划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最终投资结果。
赵江林则告诉记者,企业想要在当地生根成长,需要时刻以本国消费者的需要为核心。“当局政府会改变,政策的变动性也比较强,但是老百姓如果一直支持并需要这个企业,它就能更好地发展下去”。
相比之下,长江证券首席分析师王建则认为企业最好不要盲目跟风。在他看来,东南亚国家也主要是新兴市场,很多投资表象不排除是中国产能过剩造成的,并不代表当地经济有很大实质起色。
“根据观察,目前全球资金回流美国的形式比较明显,东南亚地区的经济不能简单地说成‘比中国好’,有些企业可能会因为国内一些大型企业在该地区的投资而出现模仿行为,不考虑全面就行动,这至少在资本市场上不可取”。
王建提醒《经济》记者,毕竟曾经的亚洲经济危机就是从东南亚的泰国发生的,“我们不能忘记过去”。
小贴士
绿地投资,又称创建投资或新建投资,是指跨国公司等投资主体在东道国境内依照东道国法律设置的部分或全部资产所有权归外国投资者所有的企业,它能够直接导致东道国生产能力、产出和就业的增长。该投资有两种形式:一是建立国际独资企业,二是建立国际合资企业。